蘋果種下的是什麼種子?🍎
一直都不想特別寫什麼,總覺得在刷存在感攀關係套光環,但來到這一刻真的要結束的話,總想寫點什麼。加速成咁cls。
在壹傳媒工作的時間不長,雖然初出茅廬,現在回顧還是工作生涯以來最辛苦,卻也最獲益良多、大開眼界的時期,直直塑造了今天的自己。既然今天是禍躲不過,天真的想過一些不可行的辦法,就唯有倒數悼念了。
這幾天很多人都說,蘋果這廿六年來,在香港人心中已經不知不覺間種下了種子,曾經在蘋果或壹傳媒工作的記者編輯等都分享了不少工作上的體會和感受。沒有蘋果以後,希望大家都可以帶著壹傳媒的那份精神繼續在香港繼續鬥長命、努力活著。那麼那是什麼樣的種子?🌱
有求真的能力和決心,保持好奇心
自小決意投身傳媒,但進了壹仔後才發現工作起來是兩碼子的事。求真誰都想,但求真到什麼地步才算收貨?怎樣去求真?不懶惰、多方面fact check當然是基本,還有就是如果沒能解除你心中所有疑問的話,就繼續查探發掘。正面方法不行,就要繞道而行。壹仔教曉我的,是「沒有做不到的事」(冇錯,跟adidas的nothing is impossible基本上沒兩樣)。
做偵查報導更甚,有時候就係靠住一絲線索,尋根究柢,雖然未必每次都能找到精彩的故仔,但假如連查都唔查,就更不會有機會找到被掩飾的真相。
對世界保持好奇,保持求知欲,才能不斷發現新的事。也因為咁才行咗咁多山、認識咁多動植物吧。
不隨波俗流,做沒人做過的事
以前每星期交故仔,都不能hea過,總是被一ban再ban。沒新意、別人做過的,都不做。即使談同一件事,也要找一個新的、好的角度,多角度探索同一件事,有時候又會有新的體會。
做好storytelling,時勢造英雄
找到好的材料,也要懂得煮,才能造一道好菜。很多時候知道的往往比能出街的多很多,但如何取材,如何包裝,如何讓事情言簡意賅、容易消化,甚至好得讓人回味,就是技巧。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邏輯思維很重要,如何有sense有條理有序地將資訊整理、消化、再化身成好看的文字,殊不容易。然後,煮好一味餸,上菜時間也要拿捏得準,在現今的media或social media上才能接觸到你想接觸的人。當然,英雄也能造時勢,但就更難更考功夫技巧了。
蘋果、壹仔也許並非每個欄目、每時每刻都是大家心中做得最好的傳媒,曾經有不少報導為人詬病。但是無人能否定蘋果為香港或台灣傳媒帶來的衝擊,那種對事實、對成品質素的追求,一直是行內的一哥,不論是對行家、或是對讀者,都帶來不少正面的影響。沒有壹傳媒後,希望大家還能保持着這些特質,不論記者、編輯,甚至是讀者都繼續在香港追尋真相、敢說真話。
PS. 當年中學時已覺得記者這工作很有意義,讀書期間盡力修讀相關科目,可惜成績欠佳,唯有將勤補拙,幸得如今社長睇中我的熱誠比機會我,否則我的人生應該會很不一樣,也不會有山女的文章和書出現吧。工作有成功感,但壓力也成正比地相當巨大,所以廢弱的我做咗兩年就做逃兵走咗,仲轉埋行,所以都不敢拿這來套光環。入行前還想到時找機會轉到港聞或報紙,結果咁快就逃了,真的好廢。當年還因為各種原因不太敢比人知自己喺邊度做嘢,生怕被人攀關係起底尋仇,現在看來和現職記者的風險當然無得比。但哩兩年的見聞和所學實在畢生受用,以曾為壹仔人為榮。做人、返工其實帶着這個mindset,點都會OK。
另外,蘋果照妖鏡我是無份的,因為我當然深知出樣影相是基本,唔肯出樣的人佢地不會有興趣訪問,因為讀者都唔會有太大興趣 🤡
#蘋果日報 #壹傳媒 #壹週刊